家庭會對每個人造成不同的影響,父母的每一句話,都可能將我們推向不同的人生軌跡,而我的父母,是工人出身,樸實的他們從小便教育我,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。
在我畢業后步入職場時,自然也遵從著父母這樸實的教育,在一家普通的企業中,拼盡全力的個工作。
“要對得起老板給我的錢”,這句話便是我內心的真實寫照,即使是同事們在工作中,表現出各種懶惰與懈怠,我也認為與我無關。
我以一種可以稱得上是“單純”的方式,在這家企業中揮汗如雨的工作,哪怕我的部分工作遠超我應有的職責范圍,我依然坦然接受。
“付出多少,就會有多少回報”,這是父母對我說過最多的一句話,而我已經進行了足夠多的付出,回報自然也要接踵而來。
但在回報尚未到達之前,我卻遭到了辭退。
干得越多
錯的越多?
在我工作的過程中,我從來沒有預料到,自己會被公司所辭退,畢竟可以說在本部門中,我是唯一在認真干活的人。
“實干派”,這是我對自己的認知標簽,我并沒有像同事那般,絞盡腦汁地逃避工作、拼盡全力的拉幫結派、極盡諂媚地靠近領導。
畢竟這些行為,與我從小所接觸的教育相悖,我相信公司領導、相信公司老板,能知道到底誰也在干活,而又應該給誰嘉獎。
我的拼搏與努力,自然被領導、老板與同事看在眼中,但這并沒有獲得他們的青睞,反而遭致了同事的不滿。
如今想來,在職場中“干活”是一件性價比很低的事情,因為工作成果出色時,總會被領導定性為“團隊的努力”。
而在工作出現紕漏時,這其中的責任卻要自己全部承擔,并且同時還不免由于同事的不滿而遭到落井下石。
直至很久以后,我才意識到老板、領導對我并不青睞,老板并不會關注一位基層員工的出色表現,因為基層員工表現再為出色,所創造的價值依然有限。
相反,他們都很關注基層員工工作中的失誤,因為在他們看來“簡單”的工作,本就不應該出現問題,一旦失誤便是“能力不足”。
在這種情況下,我所有的成果都被團隊所瓜分,而我所有的失誤都由我自己承擔,自詡為實干派的我。
干得越多、錯得越多。
“實干派”敗在
不懂諂媚、不懂人際?
干的越多、錯的越多,或許是許多職場“老油子”都能意識到的問題,同事之所以偷懶、懈怠,也是出于這個殘酷的現實。
這自然讓我十分的苦惱,畢竟這與我從小所接觸的教育嚴重相悖,在我與父母、朋友分享我的苦惱時,卻意外地發現,我并沒有得到同情。
因為在他們看來,我不夠圓滑、不夠“會來事”,不懂得如何結交領導、不懂得如何爭搶功勞或是“滿腹厚黑”。
但如果我夠圓滑、足夠“會來事”,如果我對職場中的刀光劍影胸有成竹、如果我可以輕易地搶奪他人的功勞,那么我為何還要工作?為何還要當一名“實干派”?
這種疑惑伴隨我許久,一直沒有得到解答,我有時會認為或許是自己的能力不夠高,我過于地高估了自己。
如果說職場中的競爭近乎于原始社會,那么作為“出頭鳥”的我來說,自然要遭到同事一致的打壓。
我的表現,或者說是我對待工作認真的態度,顯然的影響到團隊原本的氛圍,同事乃至于領導,都希望我盡快地離開。
因為我的每一次優化、每一次建議,雖然有利于企業的發展,但卻在增加本部門的工作量,我的存在讓部門前所未有的團結。
這種團結最直接的效果,便是在同事的排擠、領導的打壓下,屈辱離職。
但那時的我,還不知道我的離職,可以幫助我解開疑惑。
錯的不是“實干派”
而是慕上情節
曾經,面對我“干的越多、錯的越多”的疑惑,我的朋友與父母,都將問題歸咎于我個人的身上。
而隨著我被迫離職,進入一家全新的企業后,我仍然延續著曾經的工作方式,我并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,變得圓滑、腹黑。
但在這家公司,我所遭遇的卻完全不同,我并沒有遇到貪圖安逸的同事,更沒有遇到滿含嫉妒的領導。
我踏實肯干的性格,獲得了同事、領導的一致認同,很快我便獲得了薪資的提升,而隨著領導升任,我也順利地“接班”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并沒有改變自己,但我的待遇卻完全不同,這意味著父母、朋友的看法,本身便是一種偏見。
此時的我,已經探究到“干的越多、錯的越多”背后真正的問題,問題并非是出自于員工,而是出自于企業、出自于制度、出自于領導與同事。
我時常覺得,國內的許多人,有“慕上”傾向,也就是在生活中,時刻的表現出“為尊者諱”的特質。
當一家企業、一個部門出現問題時,人們首先考慮的,并非是企業、部門本身的問題,而是喜歡將問題聚焦于“受害者”,并從中推導出“受害者”的不足之處。
這種“慕上”情節在許多工作環節中都有表現,人們總說員工工作失誤、卻很少說領導決策失誤;人們總說員工導致企業倒閉,卻很少提起老板自身的錯誤。
甚至于,在社會中有一種論調認為,一個人只要坐到領導的位置上,便必然在能力上遠比員工高。
因此在員工與領導的爭執、分歧中,許多人會不經思索地站在領導這邊,表現出十足的“慕上”情節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企業、老板、制度、領導不會出錯嗎?顯然不是,畢竟每一天都有企業在倒閉、每一秒都有領導因為失職而被辭退。
很難想象,這種慕上情節所表現出對“受害者”的指責,到底“毀了”多少年輕人?
“慕上情節”
使受害者有“罪”
如果仔細觀察我們的文化特征,不免可以發現我們社會中一直存在著“慕上”情節,高位者的每一句話,都會被當做金科玉律一般。
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特征,我認為與古時上位者對下位者擁有絕對的壓制權、處置權有著必然的關聯。
如果當一個人,會由于一句話、一種觀點的分歧,而被上位者處以懲罰、甚至是波及到生命的威脅,那么自然每個人都會學會“禍從口出”的道理。
這種以千年計的文化遺傳,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被打破,許多人的“慕上情節”,已經深刻到潛意識之中,成為一種本能性的思索方式。
但如果國內的企業想要發展,想要將產品對外輸出,則需要去打破這種“慕上情節”,才能得以實現。
我在許多企業中,都看到領導“一言九鼎”的決策,本身便是充滿漏洞,甚至是可以稱得上“可笑”的。
而這種充滿漏洞、可笑的決策,卻在提出時,沒有遭到任何直接的反駁與委婉的提醒,所有人都持著必然失敗的理念,去執行。
在近幾年我們看到許多企業由于標語、口號的錯誤,而導致“觸犯眾怒”,難道企業中便沒有人能意識到其中的不妥之處?不見得吧。
這種“慕上情節”大大地降低了企業的運行效率,在國內市場競爭中,由于“同行的襯托”,還不容易得到顯現。
如果要參與到全球化的商品競爭之中,則不免會落敗。
“干得多、錯的多”,從來不是“實干派”的錯誤,也從來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諂媚、不懂腹黑、不會交際。
而是企業、老板、制度、部門中存在著極為惡劣的問題,存在著無能的領導,才使“實干派”被欺壓。